大家到醫院、診所求醫後,往往會拿著一張張的處方箋(俗稱醫生紙),前往藥房領藥、配藥。
看著這張醫生紙,不難發現,除了一種種看不懂的藥物外,有時候,還可能會滲進一個個讓人摸不著頭腦的「暗號」,所謂「暗號」,簡單說,就是一堆看的懂的文字,透過不同的排列,組合,表達一種新的意思,從表面上,完全看不懂端倪,例如bd、tds、qid,究竟,這些暗號,到底是什麼意思?
其實,這些暗號,是一些醫學界的術語,在醫學界取得一致的共識,主要在書寫服藥指示,目的在約定俗成,提供一個簡單、方便、易用的方法,幫助醫護人員書面作出相關的服藥指示。
說真的,這些術語,並不是什麼奇怪的暗號,歸根究柢,大多是一些拉丁文的簡寫,例如bd,其實,是拉丁文「bis in die(一天兩次)」的簡寫,只是,因為大家在這方面的溝通上,主要是以英文為主,不曉得拉丁文,所以才會誤以為這是什麼暗號。
誠然,用「bd」取代「bis in die」,的確可以言簡意賅,省卻不少書寫上的時間,減少冗贅,提升效率。
可是,隨著時代的進步、科技的發展,醫療服務漸漸步向電子化,鍵盤慢慢取代紙筆,打字往往較寫字來的快,所以,有時候,簡寫未必能夠節省太多時間,而且,文字的功能在表意,表意的大前提,是「我寫的出,你看的懂。」所以,有時候,如果遇到一些不常用的術語的話,人家未必明白,往往便需要找對方核實,不但節省不了時間,而且,還會平白增加誤讀的風險,失去這些暗號存在的目的和表意的意義。
基於使用上的問題、安全上的考量,現在,除了一些常用的簡寫外,其他已經逐漸式微……
最後,藥罐子在這裡,整理了一些常用的簡寫,僅作參考,方便各位看倌對照一下,一起破解醫生紙上的密碼:
值得一提,同一個簡寫,可能表達多個不同的指示,翻譯的時候,必須觀察整個脈絡,務求準確掌握正確和完整的意思。所以,藥罐子還是建議,各位看倌,如果沒有接受相關的專業訓練的話,還是不要自行解讀。
當然,遇到一些百思不得其解的情況,便應該嘗試向醫生求證,避免出現溝通上的誤會,延誤治療。
請參看附表: